道教对自然规律的追求,除体现在诸道经中的理论外,则多体现于道教对风水学的崇尚。风水一词,本出于郭璞《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风水术认为,人气与地气相通,大地为生气之原。《管子·水地篇》中载,“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故曰:水具材也。”以郭璞《葬经》为传统的风水术后发展为山水派,亦称“峦头派、形法”,成为一切风水术的基础。可见风水术的源头与自然风景的规律关系极为密切。
要论述道教与风水的关系,需要追溯道教、风水术在古代的用途。风水又被称为堪舆、卜宅、青囊、地理等。何晓听认为风水是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一种学问。牧尾良海指出,风水术是对择址环境的山、水形势的整体评价系统,平衡阴阳是风水的目标。
冯建逢、王其亨认为,风水以“天人合一”为总目标,基于天、地的自然条件评价一方水土,并对其顺应、利用和改造。再根据风水的总源头《葬经)),可推测风水伊始被作为葬地选址的方术,后渐渐广泛用于各类地理相地,是一种环境选择之术,是术数之一。道教作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门宗教,与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可谓息息相关。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中说:“前曾言中国根抵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除成仙的修道之外,民间的驱鬼、治病、祈雨、降魔、看风水、利婚丧均属道教的服务范畴。国人谈书论画、吟诗作赋、看日子、修房屋、祭祖宗、寻祖坟、定服饰、断病恙等等也都与道教有关。
部分学者认为,道教与风水毫无关系;亦有一部分学者认为,风水隶属于道教。实际上,儒、释、道三教均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风水的理论与实践,但道教对其实践与完善影响更大。虽然从表面上看,风水术确实仅为道教范畴内的一小部分。刘沛林指出,道教与风水在理论上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如阴阳、八卦、霖等理论,甚至《道藏》中也有颇多风水论著。且道教与风水均寻求仙境般的宜居环境,故道教与风水关系最为紧密。
风水作为术数,出于《周易》,而道教象数与《周易》可谓同源,故风水与道教有着本原的相似性。风水术一切的相地方法不外乎寻找“聚霖”的场所,道教的得道标准也为“精、气、神”的互生。
故道教宫观在相地时,十分注重宫观环境风水的优劣,道教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多位于名山大川风水绝佳之处。“人法地,地法天。”宫观的相地营建是人的活动,人的活动需要遵循大地的自然规律,大地的自然规律终要受天上气象的影响。“天、地”的自然规律,就是风水相吉地的参考项。宫观相地对风水的注重增加了宫观园林的景观层次,使宫观园林环境的系统性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