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公墓购买服务尝试
来源:
日期:2020-04-19 10:56:47
目前,在部分财政实力雄厚的地区,向民营公墓购买服务己得到先行尝试。如位于苏州的个园,前身本是一座社会资本建设的塔陵,
松隐山庄后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中途停建。2013年,苏州市政府计划累计出资3000万元促成其续建。条件是苏州市姑苏区、工业园区和高新区市民过世后,只要缴纳800元管理费,便可将骨灰免费安放于塔陵之中。续建而成的塔陵,能够满足三区市民20年的安葬需求。3000万资金如若在当地新建一处公益性公墓,对于陵园建设特别是后续运营而言实不充裕。苏州市政府向市民提供安葬服务的这种方式,
上海公墓无疑是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变通。正所谓“一叶知秋”,这一方式不仅较有品质地满足了当地市民的殡葬需求,同时也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特别是将政府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可谓优势多多。可以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以及城市用地的限制,将会有更多地区采用政府购买殡葬服务的模式,进而使之可能成为城镇公益性安葬服务的另一种重要模式。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在公益性
墓地建设中同样值得深化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并不是一个新事物,它在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己颇具规模,但在民政领域特别是相对封闭和滞后的殡葬行业,尚属新生事物。所谓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投资回报,政府部门则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既化解了政府部门因资金或其他能力不足而带来的在公共服务上“鞭长莫及”的困境,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激活了社会闲置资本,实现了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在西方发达国家,这种模式是较为普遍的。在公益性公墓建设上,这一模式有一定的探索价值。